您好,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。您通过中医看诊后,被诊断为气血两虚“证”,肾阳不足证,实际上,气血与肾阳的亏虚证是中医认定脏腑失调的一种病态反应,中医用“证”来概括脏腑气血失调的发展阶段,说明中医学的病证诊断与西医(现代医学)的疾病名称无法一对一的匹配,任何器官和系统的疾病,如果出现了气血的不足,肾中阳气亏损的反应,多可以诊断为肾阳或气血虚证。所以气血不足不特指某种疾病。
清代医学家陈士铎在《辨证录》中说“夫医道之难也,不辨脉罔识脉之微,不辨证罔识证之变”,证候的变化是个体脏腑气血盛衰和感受邪气阻滞轻重而变化,例如冠心病的患者出现了面色晃白,乏力气短,头晕心悸,失眠多梦的气血不足表现,同时伴有腰膝酸软,手足不温,形体怕冷的肾阳虚证,此时西医诊断为冠心病,中医诊断就是气血不足证和肾阳亏虚证。同样,如果排除了心脏器质性疾病,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出现的上述症状,中医也属气血和肾阳亏虚证。
★中医证候是疾病的发展阶段,西医病名是疾病的诊断
★气血不足,肾阳亏损的临床表现与疾病的联系
★总结
题主的气血不足和肾阳虚的诊断并非疾病的名称诊断,而是中医的病证描述,病证表现可发生在器质性疾病也可发生在功能性疾病,不可从中医诊断来判断是某种现代医学(西医)的疾病,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生理基础的,需要从症状,体征,辅助诊断(心电,超声)来确诊是哪个系统或器官的疾病。而中医学的病证是从整体表现来分析疾病的发展阶段,从宏观入手结合个体差异,确定病证阶段,再加以调治。
最后,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。
备注:大家好,我是中医朱旭阳,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,结合个人经验,图片来源于网络。